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秋月

一指弹秋惊叶落 满怀拥月恨天高

 
 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【转载】谈谈散曲中的“幺篇”(编辑整理)  

2016-07-06 14:39:28|  分类: 诗词曲赋知识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在读北曲或北曲谱时,经常可以看到“幺篇”之谓,或写作“么篇”,也有简作“幺”或“么”的。

          关于“幺”字的来历,至少有三种说法:一是认为“幺”字是“后”字的简写,用来表示后一篇。二是认为“幺”是“绿腰”一语的异体词“六幺”之略。“幺”即“腰”,腰者中间也。三是认为源于唐宋大曲大遍中的一遍“衮”,“幺”字是“衮”字的略写。 

          清·李渔《闲情偶寄·词曲》对“幺篇”的描述是:“同一牌名而为数曲者,止于首只列名其后,在南曲则曰‘前腔’,在北曲则曰‘幺篇’,犹诗题之有其二、其三、其四也。”

          当代·赵山林在《读曲常识》中,给“幺篇”下的定义是:“戏曲、散曲术语,北曲中连续使用同一曲牌时,后面各曲不再标出曲牌名,而是写作‘幺篇’或简作‘幺’”。

          当代·于海洲在《诗词曲律与写作技巧·曲的格律》中对“幺篇”的描述是:“小令是散曲的基本单位,当作者用它表达较为复杂的内容时,为加大容量,将其曲调重复一遍,中间加个‘幺’字,这种形式称为‘幺篇’。‘幺篇’的字句允许与前调稍有增损,但这种增损迥然不同于词的上下片,它是一支小曲的重复使用,属临时性的扩大篇幅。”

         也有人认为“幺篇”源于词的下篇。

         纵观历代曲家对“幺篇”的论述,都较为简略,同时存在较大差异。

        笔者的观点:认为北曲中的“幺篇”来源于词的下片。曲本来就源于词,那么,“幺篇”源于词的下片则顺理成章。凡曲牌与词牌相同的,应是直接延用下片为“幺篇”。凡曲牌与词牌不同的或名同实不同的,“幺篇”应是参照词的下片形式而形成的。古人词曲多不细分,但也说明了“幺篇”与词之下片的关系。

        当代·徐沁君《元北曲谱简编》所收的326个常用北曲曲牌名中,可连用“幺篇”的曲牌为56个。此56个曲牌又可分为须连用的为37个,可用可不用或极少用的为19个二种情形。《全元散曲》所收的小令类作品中,连用“幺篇”的曲牌有【黄钟·人月圆】、【黄钟·昼夜乐】、【正宫·小梁州】、【正宫·黑漆弩】、【仙吕·太常引】、【小石调·青杏儿】、【商调·秦楼月】、【越调·霜角】、【双调·骤雨打新荷】等。多数连用“幺篇”的曲牌是联入套数中的,如【黄钟·女冠子】、【仙吕·端正好】用于套数首牌,【中吕·上小楼】、【越调·麻郎儿】用于过曲等,兹不多加列举。因此,“幺篇”应与始调曲牌视为一个整体,与曲牌一样包括了字数、句式、韵脚、平仄等格律形式。

        某个曲牌是否可以连用“幺篇”,与其“幺篇”的基本定式,是元人都早已确定下来的。我们在创作曲子时,不能随意把曲牌加上“幺篇”,而造成画蛇添足。“幺篇”一般在一个曲牌之下只使用一次。

     “幺篇”按其形式,可分为同始调和换头两类。《元北曲谱简编》收入可连用“幺篇”的56个曲牌中,“幺篇”同始调的23个,“幺篇”换头的33个。

  北曲之“幺篇”又与南曲之“前腔”相类似。“前腔”与“幺篇”,都是对一个曲牌的反复运用,都或有换头,同样须一韵到底。

  南曲的“前腔”用于套数,不用于小令。而北曲之“幺篇”既可用于小令,也可用于套数。有的曲书把一组同牌南曲小令也标为“前腔”,其实是南曲的“重头”之制。另外,“前腔”使用次数较自由,可用一次,也可连用若干次,而“幺篇”一般用一次,这也是两者的区别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66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